行业资讯

军民融合在东莞 助力科技成果转化

    2017年,或许是东莞的开运之年。先是珠三角城市群在等待了十多年后终于以共建粤港澳大湾区迎来了新的机遇,后“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从东莞穿城而过,东莞创新型一线城市应运而生,战略似乎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在众多重点合作领域里,东莞的核心定位已逐渐清晰和明朗。如今,借助军民融合的东风,这座产业优势突出的工业城市呈现出别样的新生。
    东莞作为享誉全球的制造业名城,一直以来都明确以制造业立市,但创新的缺位曾导致这座城市被打上“世界工厂”的标签。在新常态下,东莞聚焦于当前伟大的国家战略--“军民融合”,为老工业城市转型发展注入新活力。人们笃定,“军民融合”将是东莞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和向创新型一线城市挺进的又一重要砝码。
    突破口:“军转民、民参军”的双向转移
    以优秀的科技人才、强大的科技研发实力和高效的科技成果转化引以为豪的以色列,其独特之处就在于有着完善的军民融合科技创新体系。以军民融合激发创新因子,推动着科技成果的转化,带动了冶金、电子、材料、制造工艺、信息、生物等多技术领域民用产业的形成,同时,高效的军民两用技术转移带来的溢出效应,加快了资金、人才、信息等要素的流动,成就了以色列高度发达的高科技产业,也让这个资源匮乏的小国在短时间内跃身成为创新“大国”。
    且不论人才与资本,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仍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一个最大的拦路虎。“只有当科技成果转化成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时,才是可持续的。”从留学博士到科技型企业的董事长,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生物工程系毕业的吕键对科技成果产业化和市场化的重要性可谓有颇深感触。在吕键看来,纵观科技成果产业生态链的构建过程,从形成、转化、产业化到市场化和资本化的过程看,前期大量的投入是催生大量科技成果的第一步,产业化和市场化才能让地区和国家共享科技创新成果。
    有学者认为,军民融合是军中有民,民中有军,两者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的过程。当产业的边界越来越模糊,融合创新将会加快科技创新成果的流动。对于正处于军工产业刚从“封闭”向“开放”过渡期的中国而言,最有效的方式是“军转民”和“民转军”。
打开科技成果转化的“阀门”
    在获得首届松山湖(生态园)首届创新创业大赛松湖华科分赛场企业组冠军后,易能纳米的纳米防水技术在耐盐雾测试和耐电压冲击测试上表现出较高的稳定性。“我们的纳米防水技术,可以广泛应用于军工装备、航天航空、无人机等军用领域,为这些领域提供防水解决方案。”去年,该公司总经理肖春泉看到了军民融合产业的广阔商机,定下了突破军民融合领域的发展战略。
    没想到的是,自调整企业策略、进军军民融合领域以来,易能纳米在苦苦寻求合适的合作伙伴的道路上仍然未果。肖春泉坦然道,“我们是民营企业,想要进入军用市场,根本没有什么资源,也不清楚其中的运作方式,所以现在还进展缓慢。”
    对有意向或者已经“参军”的民企而言,最期待的便是准入门槛的降低和互动通道的通畅。缺乏军工产业基础的东莞,也希望通过政府搭建产学研的集群性军民融合平台,吸引更多的军工产业研发机构、转化平台和军工企业落地,提升东莞产业与军工生产供应链的嫁接能力,为东莞先进制造业找寻一个稳定的产品出路。
    军工生产供应链的另一端似乎也存在着这样的烦恼。虽然中国国防科技工业科研单位众多,无论是研究水平、科研成果、开发能力都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但受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现行政策的限制,军工科技创新资源难为地方所用,大量先进的军用技术成果无法及时有效转化。而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就是要打开资源转化的阀门。
    因此,在军民融合的背景下,众多军工央企产业谋求转型,在全国范围寻找科技成果转化的特区。在中船松山湖军民融合创新创业中心副总经理看来,东莞在推进科技成果转变方面具有明显的先天优势,区位条件、产业配套、基础配套和营商环境等均等大多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有利于为军民融合的深度发展和科技产业化提供完备的产业链的配套资源。建设中船松山湖军民融合创新创业中心,通过军民融合、政产学研用协同、市场化机制,专业化运营的模式创新,逐步实现“高新技术项目孵化+创新项目投资+园区技术平台”三位一体协调发展,打造成为科技、产业、金融投资充分融合的新型工业产业化的平台。
 
技术支持: 企业网站定制